中国钟表网 - 钟表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款播报 | 拍卖收藏 | 市场动态 | 钟表人物 | 品牌动向 | 新书快讯 | 专业数据 | 新技术 | 展会追踪 | 名表导购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专业数据 > 钟表商业知识≠钟表知识,顶级钟表收藏家有话说
3.biz | 商业搜索

钟表商业知识≠钟表知识,顶级钟表收藏家有话说

信息来源:zhongbiao.biz   时间: 2019-03-08  浏览次数:89

积分答题在文末,请勿错过哦~

最近王寂一直跟我诉苦,都是《时间艺术》的事,纸媒式微,杂志不能单靠广告维持下去了。他想转行,又自嘲百无一用,唯有钟表这点老本可以吃下去,打算将原来的杂志变成一本传播钟表知识的“书”,靠卖书实现转型,还邀我当“顾问”。以前,在广告拥抱纸媒的年代,有几本杂志曾邀我顾问,我都婉推了。直到现在,商业远离杂志,王寂的邀请,我反而不能拒绝了。虽然短期内难以盈利,但能为一个信念作这样的挣扎,我很敬佩,况且,我并不悲观。

突然之间,我就想到了这个题目。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我们玩表一族的知识结构,对钟表杂志的前世今生,尝试来一番梳理,这是一个很大又玄且无用的项目,明知力有不逮,只是投石问路。

钟表杂志

很多新晋表迷认为钟表杂就像文艺杂志,是古而有之的事情,其实这类杂志在中国的发轫,屈指一算也不过20年。千禧年后雨后春笋般的钟表杂志,对于当年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迷茫一代,确是一缕甘泉,甚至是指路明灯。比如鍾大师的《名表论坛》,曾经洛阳纸贵,及至后来的《时尚时间》、《时间艺术》、《手表》……也都风生水起。2013年底在杭州,张华跟我说,他的钟表商协会每月可以免费收到二十几种钟表杂志,还没有算上有大量钟表内容的奢侈品杂志。

只不过,这些形形色色的刊物,渐渐被品牌绑架,变成商业杂志,又或者,有一些创刊伊始就以商业面孔出现。究其生存方式,就是拜广告所赐,靠品牌养活。虽然一本比一本自称专业、独立、清高,但吃人嘴软,拿人手软,实则还是被品牌遥控,硬广告软文章轮番上演,基本沦为几大奢侈品集团的内部刊物。大部分杂志也安于此道,被人包养的生活虽然稍欠尊严,毕竟饭来张口,也难拒绝。

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参加瑞士两展,再夹杂各色土豪淑女,中国面孔已成熙攘人群的一道底色。每年不远万里的,不是因为钟表媒体有多么敬业,而是路费住宿品牌全包,哪有不去的道理?就算有些老同志去腻了,也不能不去,拿了钱总得干活吧。我也承认,那几天媒体人确实很辛苦,不单因为赶场,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报道自己可能不喜欢的货色。你想,拿了东家的钱,除了鼓噪消费者买东家的表,还能有多少“自己的声音”?

瑞士是钟表王国,每年所发生的事情当然不止两展,比如Only Watch,今年11月马上就是第7届了。我以前只凭爱好就去了,却很孤独,因为从未看过一个中国媒体现身,最近两届才偶遇一个“自媒体”。为什么没有媒体?唯一的原因就是品牌没给路费没包食宿。两年一届的Only Watch,是表坛盛事,也是善事,自己掏钱就不能去吗?还有每年一度的日内瓦高级钟表大奖赛,也没有中国杂志的身影。相反,芝麻绿豆一点小事,只要品牌给钱,媒体趋之若鹜。因此,钟表媒体的很多报道,并不反应事件本身的价值。长篇累牍不见得有什么意义,只字未提可能才是表坛大事。因此,由品牌控制的商业杂志,带给读者的不一定是(甚至基本不是)钟表知识,而是钟表的商业知识。对于这一点,在商言商,读者只能多点理解体谅。

最近这两年,钟表杂志的生态急转直下,从养尊处优到摇尾乞怜。纸媒失宠不一定事关行业兴衰,而是品牌移情别恋,转投电媒了。不过两三年的光景,大陆的钟表杂志至今只剩下4、5种。品牌断奶了,杂志就死掉了。而几年前艰苦创业的钟表网站,现在却喜遇奶妈,以拿到品牌广告和被邀参加两展,作为成功的标志。

在网上媒体承接了品牌传播商业知识的使命后,还想活下去的钟表杂志只能转型,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时间艺术》打算要做的,多点传播钟表知识或与钟表相关的知识。

钟表知识

没有人给钟表商业知识和钟表知识划一个明确的界限,事实上也很难有明确的界限。我觉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产生的源头和目的:“商业知识”是由品牌创造并传播,目的在于很高雅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越贵越显品味;而“钟表知识”是历代钟表匠人和学者自然传承积累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更好的钟表。广义一点的钟表知识,其实不限于表匠做表,至少还有机械加工、材料科学、艺术设计等等。我对钟表的定义,是艺术化的微精机械产品,故而与同时代的艺术、机械和新材料发展息息相关。

我尝试厘清两者的区别,就是让我们真正花钱玩表的人自己选择要学习和敬重什么知识。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大都分为三个层次,一般知识、专业知识和商业知识。一个玩表之人,我觉得理想的知识结构是:有广泛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泛指钟表以外的知识,历史、文学、艺术、音乐、机械、材料等等;然后,收窄到钟表知识;最后,才是钟表的商业知识。商业知识这点事,在中国只是20年的积累,凭我儿子的记忆力,苦背一个月应该可以为人师表了。

以上说得太抽象,我试用镂空表来解读不同知识层面对手表的理解。

曾经时兴镂空表,某杂志给出的商业知识是:现在的年轻人崇尚IT,所以喜欢一种新的镂空感觉,平板直线,像印刷电路。的确很多大品牌以此为时尚,卡地亚、伯爵、罗杰杜彼、沛纳海、香奈儿、爱马仕……把机芯镂得平整木楞,真的好看吗?

有钟表知识的人都知道机芯雕刻是用什么工具和工艺,怎样下刀才是难,才会耗时。所谓“印刷电路”,只是拿掉表盘,把基板冲裁成网板,再适当机镂,零件几乎无需动刀,虽然也算一种风格,其实是以低成本博眼球。

更进一步,有知识的人会品味更高层次的美,北宋文人米芾酷玩太湖石,总结出“瘦透漏皱”,我觉得才是镂空的最高境界。透和漏,是能去掉的都不留,还原镂空的本质;瘦,是骨架嶙峋,用刀险峻;皱,是在已镂空的骨架上再事雕刻。而“印刷电路”,没有透漏,也不瘦,更不皱,何美之有?

行内都公认百达翡丽的3878,但真正的高峰是江诗丹顿的陀飞轮镂空30051和三问镂空,并立绝代双骄。

说到江诗丹顿的镂空绝境,也不妨提一下它不成功的案例。江诗丹顿几年前突发奇想,拿出Quai de l’Ile奎德利系列,让顾客选择某些可变元素,如表圈、表耳、指针、表盘、表带、表壳材质等等,自由组合成个性产品,过把定制的瘾。江诗丹顿还专门在各代理点留下一个特制的ipad,不同的组合马上就可看到效果。听上去很美、很创意。但几年下来,无疾而终,我问过几个代理,甚至连一张订单都没接过。究其原因,莫衷一是。我觉得最关键的败笔是品牌在推出这个项目时,并没有想到她的顾客其实并不具备多少钟表知识,而自己设计腕表,必须具备钟表知识。这个创意是拿钟表知识去考验只受过商业知识教育的消费者,注定要失败。

现在有些品牌时兴私人定制,我并不看好,跟这个案例一样,真正出得起大价钱的客户不见得能提出自己的设计观点,事实上我也没看见几个像样的范本,这些定制最终也是听从品牌按商业知识或最高利润原则来定稿的。

还有所谓印记问题,表芯质量如何,商业知识教导我们,要看是否有印记,日内瓦的、QF的、PP的。但有钟表知识的人,根本不需要知道什么是印记,机芯好坏一眼就可以洞穿。

近年有一个追求极简设计的品牌,标榜对称是美的终极境界。对称,当然是一种美,但说“终极”,就涉嫌节省设计师了。你想,如果左右对称,凡事设计一半。倘若上下也对称,那交出1/4就完成功课了。如果东南跟西北也对称,那就画一个角,再转个圈,还要什么设计师?

商业知识挑战钟表知识(甚至常识)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有文字的知识在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浩如烟海,多少图书馆多少硬盘都承载不下;钟表知识在中国起码也有两百年的历史,遗书不多但遗珠丰富;而钟表的商业知识在中国却只有不到20年的辉煌,但其飞速膨胀的态势早已盖过钟表知识,每年除了杂志网站的无数报道评论软文跟帖,更有源源不断各品牌砖头厚的专刊,图片丰富却只字寥寥。

知识是土壤,钟表知识是大树,钟表商业知识充其量只是树上的枝叶,千万不要一叶障目。钟表商业知识要建立在钟表知识的基础上,而钟表知识更要深植于知识的土壤中。比如珐琅表,知道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伯爵出了什么珐琅表,限量多少,拍卖场表现如何,这些都是钟表商业知识;知道珐琅是如何分类,怎么做出来,难度在哪里,这算是钟表知识;而临摹图案后面的故事,或珐琅的演变发展史,与其他艺术的关联比较,才是知识。

百达翡丽是表王,使得很多粉丝都能熟知她的型号及功能,几代人的大事纪,有多少世界纪录,这是商业知识;知道好在哪里,是钟表知识。但何以为王?单靠钟表知识解释不了,唯有借用其它知识去推敲。

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有一个品牌在巴塞尔跟我说,打算设计一款夜光三问表,因为前所未有,我忍着没有当场笑出声来。三问表实用性的减低,到现在沦落为奢侈品,直接与夜光表的发明有关,晚上能看清时间,就不用耳朵代劳了。所谓的夜光三问表,是对钟表知识的无知。

我同意陈淞宁兄说的:“其实,你喜欢什么样的人、物、文字、绘画、音乐、电影……基本就决定了你的玩表审美观。”你是否喜欢一只表,最终要看这只表有没有和自己深层的知识审美产生共鸣。

我对商业知识的解读,并非要卖弄自己的钟表知识。其实正相反,我想告诉大家,钟表知识并不深奥,也非想象中那么丰富,大概也就十几本外文专著(可惜尚未看到中文译本)。一个对钟表有热情的人,如果没有机会上钟表学校,那么静下心认真读几本钟表制造的书,就大概可以通晓钟表的工作和制造原理,再到表厂实地走走,加上适当的手上训练,兼顾收藏和学习一些古董钟表,你所掌握的钟表知识已经令你心如明镜,眼睛雪亮。不过话分两头说,涉及钟表原理的书籍,当然很枯燥,很难读进去。但试想,有哪本世界名著比现在的网络红文容易入脑?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也未见得通俗有趣。

钟表的纯真年代

钟表有过她几百年的纯真年代,那时还没有和资本大鳄结缘,也没有电子计时,钟表就是计时器。没有钟表,时间就不能量度,人生就没有长短,钟表是那个年代的刚需。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精准,有了宝玑大师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发明,技术融入了时间;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多彩,有了珐琅面盘底盘、金雕表芯表壳,艺术融入了时间;三问、芝麻链、陀飞轮、万年历、追针计时……所有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需求,而不是对准我们的钱包。在博物馆回忆逝去的怀表年代,使我们变得纯真。再近一点,当我对钟表世界探头探脑的时候,还没有钟表杂志,没有经过商业文化洗礼的这一代爱表之人,没有炫耀,没有升值,没有追星,没有溢价表,没有行货水货,没有赝品高仿,真的很纯真。

我们不由得怀念鍾大师,他的知识结构,是爱表人的表率,他一篇篇不可再现的美文:《我有一个梦》、《光慑北斗色如虹》、《月暗星昏夜枭啼》、《皓腕凝霜钻石心》、《玉宇琼楼影 金戈铁马声》、《将相无种 富贵无由》、《西旋落英飞玉蕊》、《朔夜黑人捉乌鸦》……这样写表,这种纯真,这般玩心,尽管身处商业泥潭,自有其天然的免疫力。

商业资本的侵入大概只有30年的时间,恰好就是机械计时不再刚需而必须走向奢侈的时候,这当然不是巧合,值得另行探讨。

平心而论,钟表商业知识的膨胀也是我们自己纵容的,因为资本要把钟表当金矿,不断深挖;而消费者也要向钟表要“炫”、要“品味”,要“投资回报”。钟表确实给了商家经济效益,也给了我们“精神”享受甚至金钱回报。但是,这样的钟表已不再是昔日的纯真少女。与商业资本密切结合的钟表产业,就像一名工于心计的交际花。她艳光四射、迷倒众生,同时也很清楚自己要谋求什么。可怜追求者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昔日纯真少女的倩影中。有人是真心爱她、崇拜她,为她一掷千金,这当然是商业资本的成功。这几年,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为了挽回古朴纯真的风韵,很多品牌都风行复刻,将纯真年代的作品逐一翻炒,以合理价钱报答痴情表迷近三十年的错爱。但是,谁又能说她不是又一次撩起裙子?

其实,我不反对商业,因为我们要免费阅读,就只能夹杂商业,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担心,久而久之,这些商业讯息,就变成我们的“知识”,我们在追求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交的学费,统统变成了上市公司的利润,这才是需要警惕的。商业知识强调品牌,钟表知识却没有品牌,所以很多品牌其实并不希望消费者了解太多钟表知识,以免看透商业背后的虚伪和无知。

《时间艺术》的转型,就是少点商业(目前还不能完全没有),多点知识,这是我们共同所期望的。偌大中国,偌大表坛,没有一本真心传播钟表知识的刊物,岂不怪哉!王寂的坚持,能撑多久,还是未知数。就算最后死掉了,能为表坛留下几本真正有价值的书籍,还是可歌可泣的!

藉此,纪念鍾泳麟大师五周年忌辰。

本文选自《时间&动物》序言,豪哥撰文。原文标题《钟表商业知识·钟表知识·知识》。

向左划动查看《时间&动物》

最美钟表书“时间&动物” 现已上市!

更多精彩内容,一“扫”即订。

问题

最新一期的《时间艺术》旨在传播哪种知识?

A.钟表知识

B.钟表商业知识

C.动物知识

※回答正确的表亲,将会获得10积分哦~

【表叔王寂】微信号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文章直接点击跳转

卡地亚竟有这么多动物表

古董百达翡丽入门必修

如何假装成一个手表专家?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钟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