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
李坦来二条和四条的时间大约是在1960年以后。
李坦当时四十多岁,据说有自己的钟表修理店。奇怪的是我从来没见过他到我家修理过任何钟表,也基本没有谈过有关钟表业务的话题。他对我老祖母和祖母倒是十分恭敬,每次来都会带些新奇的特色食品,全是市面上不常见的稀罕物。
李坦有样东西最让我羡慕不已——墨绿色的26凤头车。这样的车在当时北京也不算少,大多是从国外带来或是寄卖行买的,新旧程度最多只有八成。但是李坦这辆凤头车却是崭新的,大链套,加快轴,锃光瓦亮的摩电灯,车把也是最新样式的,斜梁上还配着便携气筒。大概李坦对这辆车保养有加,因此永远是那么新。他不像有些人喜欢往车上加很多零碎装饰,李坦的那辆车没有任何装饰,原汁原味,就像刚出厂的产品。每次他来,我都会蹲在他的凤头车边上看很久。
李坦以串宅门为乐,那时他经常说刚从某家出来,要到某家去,大多是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此炫耀他交际的广泛。他总是匆匆忙忙,即便如此,也会把他那辆宝贝凤头推到我家的院子里,绝对不敢放在外院,怕孩子好奇弄坏了他的车。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在西郊动物园的对面有很多公交车的起点站,再往南有家很不错的广东馆子,叫“广东餐厅”。当时北京的粤菜馆子不多,除了恩成居,就算这家最好,而且相对比较大众。那里的豆沙做得最好,不同于老北京的豆沙,多是带皮磨成泥,他们家做的豆沙是打皮洗沙,用板油加桂花炒制,确实是又香又甜,京城无出其右者。每到端午和春节前,广东餐厅都会有一程子特辟窗口出售这种豆沙。但是总是会排起长龙,就是半夜排队,也未必能买到。
李坦神通广大,不知他是如何买到这种豆沙的,而且一买就是十几斤,挨家挨户地送。每年端午和春节前,李坦必来送这种豆沙,且每家两三斤之多。他骑着那辆凤头自行车,不辞劳苦,可能是预先设计的路线,从谁家到谁家都是有安排的。我记得他从我家告辞的时候总会说:“我这就奔西单,去马先生家,马先生就好这一口,我这是特地让馆子给马家特制素油炒的。”他说的“马先生”,我们都知道是马连良。
李坦的本事确实很大,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了一套三枚纪念邮票,同时还有一种三枚的小全张。邮票好买,但是这种小全张就很难买到了,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市场价已经高出几倍不止,那也很难买到。我那时集邮,过了不久,他居然给我弄来了十张。死说活说,他才收了我十块钱。
李坦也去四条,他认识老祖母好像更早些。二条人口多,每次李坦送东西,二条总会更多点。至于两位祖母对李坦如何回报,我就不清楚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