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和法国不只在欧洲对战,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地和商业利益的争夺,特别是收割来自东方的财富。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英国和法国都开了一家“东印度公司”。英国的这家开得早一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就成立了,等到64年后路易十四下令开办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时,英国人早就在印度扎下根了。在18世纪中期,英国和法国还在印度打了三次卡那提克战争,最终结果是法国人一度被迫从印度撤走,连经营多年的根据地都被英军占领。
相比之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生意在亚洲越做越大,不仅深耕印度,也把生意做到了中国,早在明崇祯十年(1637),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就从广州拉走了112磅(约50公斤)茶叶,此后茶叶也成了中英贸易的重要物资。1670年英王甚至以立法的形式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极大的权力,占地、铸钱、募兵、宣战、断案都可以“自行其是”,从而使之成为大英帝国在东方的一个“超级藩镇”。这一年是康熙九年,据《清通鉴》记载,此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和郑氏政权达成协议,允许英国商船到中国的厦门和台湾从事贸易商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之后,广州十三行逐渐成为大清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在出口茶叶、丝绸、陶瓷等物资的同时,也进口了不少新奇玩意儿和“奢侈品”,西洋的钟表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这些好东西都流进了清朝宫廷和官宦豪绅家里,而其中最重要的买主不是别人,正是乾隆皇帝。
西洋钟成了中国皇帝的心头好
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人开发计时器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从最早的日晷,到汉代张衡的浑天仪,一直有集天文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体的特点,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北宋时期苏颂主持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更是水钟的登峰造极之作。
不过中国人与西方机械钟表的相遇,还要等到16世纪中期才开始,这时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到中国活动。传教士们为了和中国的官员搞好关系,不少都把新奇的西洋钟表作为“敲门砖”。
比如,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就是送礼的高手。明万历九年(1581)他到广州的时候,就送给总兵黄应甲一块机械表,这件事情还被同事利玛窦拿小本本记了下来,说这是一种“用许多小金属齿轮安装成套的计时工具”。第二年罗明坚“得寸进尺”,在肇庆府向两广总督陈瑞献上了包括自鸣钟在内的贵重礼物,为了方便总督大人使用,他不仅把表盘的阿拉伯数字换成汉字,还把钟表改成按十二时辰报时,“正午一击,初未二击,以至初子十二击”,可谓极其用心了。陈瑞也收礼办事,当起了罗明坚在当地传教的“保护伞”。
罗明坚甚至还给同事们写了攻略,告诉他们送礼就要送钟表,而且最好是一座“装潢豪华且体积大的钟表”再配一只“小型的、可每点钟报时”的小表。
而传教士们把钟表送进皇宫的梦想,终于在1601年由利玛窦实现了。这年是万历二十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利玛窦向万历皇帝进呈了礼物,其中就包括《坤舆万国全图》,而皇帝对两座自鸣钟尤其感兴趣。据说其中一座楼式自鸣钟的高度甚至超过了内殿的房顶,万历帝为此专门在御花园建造了一座钟楼来摆放。另外一座台式自鸣钟则被皇帝放在自己的寝宫,只为每天听报时,还叫四个太监和利玛窦学习钟表知识。据利玛窦记载,有次太后叫皇帝把这座钟给她送过去看看,万历怕她借了不还,还故意不给钟上发条,果不其然,这座钟很快又被送了回来。
明清交替之后,欧洲客商、使节与中国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也经常携带欧式怀表、自鸣钟等来到中国。清朝入主中原后的几代皇帝,都和自鸣钟“交情匪浅”。顺治皇帝就很有时间观念,“得一小自鸣钟以验时刻,不离左右”,而他的儿子康熙皇帝就更爱钟表了。
在记录康熙训子之言的《庭训格言》里有记载康熙说自己小时候拿自鸣钟当玩具,为了显示勤政,还写诗说自己早上起得特别早,一边等着钟报时,一边问奏章怎么还没来。康熙皇帝还在端凝殿南边建了自鸣钟处,专门存放、研究自鸣钟。雍正帝也在诸多贡品里独爱钟表,曾写诗说“珍奇争贡献,钟表极精工”。
当时,进口的西洋钟表以英国产品居多,其次是法国、瑞士等国家的产品。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外钟表仍有1500余件,而对这些收藏贡献最多的,毫无疑问是“大清第一钟表玩家”——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大清第一钟表玩家
爱新觉罗·弘历生于1711年,当时法王路易十四和英女王安妮的统治都进入了尾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也打了整整10年,英法两国在这年签订了初步和平条约。3年后,英国议会通过了《经度法案》。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皇帝,乾隆1799年驾崩的时候,欧洲依然因为法国打成一锅粥,这年英国参与了第二次反法同盟,而刚从埃及赶回国的拿破仑正准备策划雾月政变。
但对于乾隆皇帝来说,欧洲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不过他倒是和大自己一岁的路易十五有些交集,后者曾送给他一张壁毯,被放在了圆明园的远瀛观;而他之所以想修大水法,也是因为对从传教士那里看到的凡尔赛宫喷水池莫名心动。
有趣的是,乾隆皇帝的一生还恰巧与西方钟表大发展的时代完美平行,无论是瑞士制表因宗教战争兴起还是英法经度之战,都完整地发生在他生活的年代。
乾隆登基的1735年,贾汗-雅克·宝珀在汝拉山区的小镇上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发兵出征准噶尔的1755年,江诗丹顿的创始人让-马克·瓦舍龙成为日内瓦“阁楼工匠”的一员;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1759年,约翰·哈里森做出了H4航海钟;下旨编纂《四库全书》的1772年,库克船长携带航海钟探索太平洋……
乾隆可能想不到,洋人们之所以能远渡重洋给自己送来奇异精巧的钟表,是因为背后发生了这么多故事,但这并不妨碍他享受红利,摇身一变成为18世纪中国大地上最厉害的钟表收藏家。乾隆皇帝收藏钟表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是数量多,经常一年就收上百件。有记载称,光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他的各处宫殿行宫钟表陈设就多达286件,而乾隆四十九年(1784)两广总督与粤海关监督等累计进贡钟表也多达130件。据不完全统计,终乾隆一朝,进贡的钟表大约有2700件,其中大部分都是英国钟。从平时居住的养心殿,到度假避暑的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他所到之处几乎必有钟表作为装点。
其二是来源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除了国外使团不远万里来送礼,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广东、福建官员,也会定期寻觅西洋钟表向皇帝大献殷勤。其中最厉害的一位名叫海存,是原粤海关监督德魁的儿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一口气进贡了63件钟表,结果被照单全收。除了收礼,乾隆皇帝也会派人帮他买钟表,而且每年采买支出不小,像1793年一年的采购费就高达十万两白银,甚至还会找西方定制。
其三是很懂表。每次官员进贡,都会变成他的钟表鉴赏大会,不满意的时候还会指斥“样款形式俱不好”“粗糙洋钟不必呈进”。而且光靠进贡采买已经满足不了乾隆的需求,他开办做钟处,出品了众多“御制钟”,还招募了不少外国传教士和工匠,俨然在宫里搞了个制表厂。他甚至在养心殿长春书屋寝宫床的床顶上坠一根绳子,号称“拉钟线”,顾名思义,只要一拉绳子,隔壁连通的钟表就会报时。由此可见,乾隆已经是玩转“问表”的顶级玩家了。
乾隆的奢华做派与好大喜功,和远在欧洲的前辈路易十四不相上下。两个人在钟表上的审美也相当一致,都喜欢奢华繁复、奇技淫巧,各种机械装饰要像变戏法一样。
比如乾隆有一座爱不释手的“写字人钟”,是英国钟表匠蒂莫西·威廉森和瑞士制表商雅克德罗联手打造的。该钟共有四层楼阁,高2.3米,内部暗藏很多机关。最顶层是一个金灿灿的圆亭,圆亭内侧有两个金人手举一圆筒做舞蹈状,启动后,二人可以旋身拉开距离,将圆筒拉开,上书“万寿无疆”四字。从下往上第二层是钟表的正常计时部分,有一个非常复古的罗马表盘。第三层有一个敲钟人,每当时间报完3、6、9、12时后,敲钟人便会微微侧身,敲打面前的钟碗奏出乐曲。在钟表的最底层,周边环绕着亭台护栏和边角兽,在中间端坐着一位欧洲相貌的机械人,一手扶案,一手握笔做提笔状,每当上链后启动装置,这位机械人便可以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写字时头还会随之摆动,引得乾隆皇帝甚是惊喜。
而乾隆养在身边的外国钟表匠,也都要为他的喜好服务。有人为他做出“能走三四十步的一狮一虎”,有人为他做了“两个捧着花瓶走路的机器人”。受命做这个“走路机器人”的法国人汪达洪就写道,“我虽然是以钟表师的身份被召入京,但不过是个机器匠罢了。皇帝需要的其实是奇巧机器,而非钟表”,一不小心说了大实话。
虽说欧洲的钟表商们把皇帝的喜好稳稳拿捏,但也有人因为过于耿直而吃亏。比如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除了在不跪皇帝这件事上耿直,他带的礼物也很“实际”,如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以及一座“天文地理音乐钟”。马戛尔尼觉得这座钟彰显了英国的现代化,但乾隆却对此并不感兴趣。
后来有人告诉马戛尔尼,乾隆皇帝对钟表的口味已经被各种奇巧机器“养”得很刁钻。有了写字人钟,哪里还看得上这素面朝天的天文钟。据说马戛尔尼很快也学机灵了,在乾隆大寿时送了一块镶嵌钻石的金表,不过在乾隆看来,应该还是不过尔尔吧。
把大玩具卖给皇帝
如果在瑞士的诸多腕表品牌中,找一个和中国最有渊源、把乾隆皇帝的喜好拿捏得最准的,那么雅克德罗可以说当仁不让。雅克德罗的创始人皮埃尔·雅克-德罗(Pierre Jaquet-Droz)是个瑞士人,1721年出生在制表重镇拉绍德封。在家族长辈的熏陶下,他对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不拘泥于做表,更喜欢把自动玩偶等精密机械装置融合到钟表中。
1758年,在纽沙泰尔总督的支持下,37岁的雅克-德罗特制了一辆马车,带了6座钟,前往西班牙觐见国王费尔南多六世。雅克-德罗的到来在贵族圈子里引起了轰动,很快6座钟全部售出,收获了2000枚金币和更多订单的雅克-德罗一夜暴富。有钱之后,他看准了王公贵族们的猎奇心理,在儿子和养子的帮助下,开始大力研发自动玩偶。
1775年,雅克-德罗在巴黎给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展示了三尊类人自动玩偶:作家、画家、音乐家。其中音乐家是一个演奏管风琴的女性人偶,通过用手指按下琴键来奏出音乐;画家是一个小孩的样子,能画出四种不同的图像;作家是最复杂的一个,手持鹅毛笔蘸着墨水能够写出长长的文字,眼睛还会跟着正在书写的文字移动。这三件作品在当时欧洲的上流圈一炮而红,后来两次回访巴黎展出,还去了伦敦、里昂等城市。
虽说雅克-德罗成名是在法国,但真想把生意做大,还得靠英国人。1763年,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胜了法国,在北美和印度收割了大片法属殖民地;之后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伦敦也成为当时的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心。
雅克-德罗不只在伦敦办了工厂,还希望依靠英国人的贸易渠道把自家的钟表卖到东方的宫廷。于是在1783年,雅克-德罗在伦敦表厂和英国经销商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建立了联系。
詹姆斯·考克斯1723年生于伦敦,比雅克-德罗小两岁。考克斯15岁便开始学徒生涯,他的老师是一名金匠兼玩具商。受其影响,22岁出师后,考克斯也开设了自己的店铺。
1760年左右,考克斯开始制作钟表和自动机械玩偶,比较知名的作品包括一台由大气压力驱动的钟表(考克斯声称它是个永动机),还有大型自动机械孔雀钟,里面有三只真鸟大小的机械鸟,后来卖给了叶卡捷琳娜大帝,目前收藏在冬宫。
但他的主要市场还是远东,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地区。考克斯曾经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两台自动机械玩偶钟,并因此受到喜爱,乾隆甚至曾经买下过他的整船货物。而他对中国的出口,甚至一度帮英国平衡了贸易逆差。到18世纪70年代初期,考克斯的工厂已经达到800~1000名工人的规模,而当时雅克-德罗才刚到伦敦办厂。
1778年,受到英国政府针对中国的出口禁令影响,考克斯家族遭遇资金困难而破产。1782年,考克斯让儿子来到广州开设商铺,结果起死回生,成功转型成为18世纪下半叶中国市场销量最高的英国钟表商。
当时雅克-德罗在欧洲已经成名多年,两家的合作可以说是双赢。经过接洽,考克斯在广州代理了雅克-德罗作品的销售,10年间进口了600多件,包括怀表、带音乐装置的鼻烟盒表、香水瓶表等等,而目前北京故宫一共收藏了13件雅克-德罗的钟表作品。
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卖给乾隆皇帝的一座鸟笼钟。
这座钟今天还收藏在故宫钟表馆,正式名称叫“铜镀金转花自鸣过枝雀笼钟”,据描述“机器启动,小鸟左右转身,展翅摆尾,在两横杆上往返跳跃,并发出抑扬不同的鸣叫声。随着乐曲声,笼内圆筒开启,内有水法转动,酷似瀑布,顶端的宝星花交错旋转,光芒四射”。
今天雅克德罗品牌的制表工坊里还收藏着另一款鸟笼钟。犹记得金色的鸟笼中有数只惟妙惟肖的小鸟,扭动开关,玻璃雕刻模拟的水柱缓缓旋转,就像清泉直下,而小鸟还会震动翅膀、开口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其精巧绝妙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据说还有一座鸟笼钟已经被迪拜的富豪收藏了。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崩于养心殿,终年虚岁89岁。没过几天,嘉庆皇帝便下召赐死了乾隆的宠臣和珅,并抄了他的家。据野史记载,查抄的家产中还包括“大自鸣钟十九座,小自鸣钟十九座,洋表一百余个”,也不知有多少是乾隆赏赐的,而老皇帝的死也带走了中国宫廷钟表与中西钟表贸易最为繁盛的岁月。
本文整理摘编自《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一书,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刊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