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老街的钟表店
□陈旺源
老街的拐角处有一家钟表店。店面很小,木质的招牌上用红色的油漆写着“林记钟表”四个字,招牌上的油漆已经有些斑驳。每次路过这家店,我都能瞧见店主老林戴着寸镜,坐在玻璃柜台的后面,手里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地摆弄各种细小的零件。
在我的记忆中,周围的店面已不知重新翻修过几回了,但这家钟表店的样子始终如一,不只门脸没变,店里的陈设也和过去一模一样。发黄的墙上用相框框着一张泛黄的个体经营户营业执照,靠墙的木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老式的座钟、挂钟,也有怀表、腕表。它们静静地走着,滴答声此起彼伏,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在店内流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机油和旧木头的混合气味,时光在这里仿佛也变得具体可触。
那日午后,我的手表突然坏了,将它送去店里维修,老林听见动静抬起头,没等我说,就问:“是手表坏了吧?”我点点头,摘下手表递过去,老林接过表,将它放在铺着绿色绒布的台面上,随手打开了侧面的一盏小灯。把寸镜重新卡在眼眶上,他便拿着一把小镊子轻轻撬开手表的后盖,转眼间密密麻麻的齿轮一个叠着一个地展现在眼前。
“好久没保养了吧?”老林一边检查,一边说,“是灰尘把齿轮卡住了,不难修。”我闻言便坐在旁边的旧藤椅上等待。此时店里很安静,只有钟表的滴答声和屋外偶尔传来的鸟鸣。老林的手很稳,每个动作都精准而轻柔,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
“您修手表得有四十多年了吧?”坐着无聊,我开口与老林聊天,他没抬头,只是笑着回答说:“不止,今年一过就有五十二年了,这家店还是我父亲传下来的呢。”说着,他还抬手指了指墙上的一张黑白照片,我走过去一瞧,照片上是一位穿中山装的老人正在修表,眉眼神态与老林有七分相似。
表修好了,老林却不急着装上后盖,他指着机芯对我说:“这些齿轮,大带小,一个扣一个,谁也不能快,谁也不能慢。快了慢了,整个表就不准了。”把表递给我后老林又说:“现在戴这种手表的年轻人不多见了,大家好像更喜欢戴智能手表。”我笑说自己更习惯戴机械表,感觉就像能听到时间的声音。老林笑着点头,接着打趣说:“那我修表就不只是修个机器,还是帮人抓’住时间的声响啊。”
腕上的表重新走动,听着熟悉的滴答声,我忽然觉得能在这追求快的时代,像老林这样用父辈传下来的手艺守着一家老店,几十年如一日,是多么的难得与可贵。他不仅是守着一家店、一门手艺,也像是为匆忙的人们,留住了一处能静静感受时间的小角落。